作者:admin人气:0更新:2025-09-17 13:31:17
南
雄
NEW-LIFE
传承
历史悠久。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置浈昌县,南汉乾亨四年在浈昌县置雄州,宋开宝四年改为南雄州,明洪武元年置府,清嘉庆十二年改为直隶南雄州,民国时改为南雄县,隶属广东。建国成立后,沿袭不变,1996年撤县设市。
匠 人
这种极致的专注、细节的苛刻、完美的追求的精神,我们称其为:匠心。
而这些用心追求极致做工的手艺人,我们把他们称之为匠人。
在南雄,有很多匠人,他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只为做好一件事情。
这些不被世俗所纷扰的守艺人,靠着一颗不被世俗打扰的匠心,将品质打磨到极致。
竹 编 匠 人
他们是南雄最精细的匠人,用纤细柔软的竹丝,紧扣相接,所有的接头之处都要做到藏而不漏,浑然一体。从选材到制作,一共要经历刮青、晾置、分蔑、分丝、编织等,制作的每一步,都凝聚着他们的期待,从最初的选材、批篾到最后的做口、收口,所有的活全体现在手上。
手 工 榨 油
160年历史的手工榨油坊,每到寒冬腊月和春节期间,油坊就会飘溢出诱人的山茶油香味。
从一颗颗饱满的山茶籽,变成一滴滴色泽金黄、清香四溢的山茶油,其间的每一道工序,都是赏心悦目的民间绝活表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积淀,也充分体现了祖先的聪明才智,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项传统的技艺已逐渐被现代工业所替代,濒临失传。廖地村的榨油师傅们也希望这凝聚了老一辈人智慧的传统工艺能够一直延续下去,这间古老的榨油坊可以一直弥漫着茶香。
香 火 龙
南雄香火龙发源于百顺镇白竹片村,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村民每逢春节的初一到元宵节都要组织舞龙活动,当地人称“闹春”。香火龙传承人曾宪林说:扎制香火龙是挺有讲究的,首先用砍刀破开一条条竹篾扎成龙的骨架,然后用精选稻草去尾后放在水中浸泡一天一夜晒干扎成龙身。公龙体长9米,母龙体长8.7米,有“地久天长”之寓意,舞龙时,须引球一人,舞公龙7人,舞母龙7人,乐队7至8人,全队约25人。其独特之处是需夜间表演,表演前分别插入点燃的香火1300至1500根。表演时,由一位站在中央的老者舞动龙珠(火球)逗引双龙出场,舞龙者双手举着火龙,脚下踩着“龙、虾”步法,时而“双龙戏珠”、“跳跃龙门”;时而又“双龙出海”、“游云四海”。浑身金光闪闪的龙身在夜幕中狂舞,上下翻腾、左右旋转,场面颇为壮观热烈。高潮时两条火龙在空中快速地飞舞盘旋,点点燃香流光溢彩,令人叹为观止。
板 灯 龙
板灯龙在南雄当地又叫“桥板灯”,始于清代,约1643年,是一种和亲睦族的文明活动。“板灯龙用36块杉板连接而成,每块杉板长约6尺,宽约1尺。板的两头凿孔,板与板的相接处用杉木条将它们连接,使连接处可以轻松转动,以便板灯龙在转弯的时候活动自如。”板灯龙的龙头和龙尾是用竹篾扎制,并用绸布装扮。在龙身制作方面,则在36块杉板上进行了巧妙的装扮,每块杉板上都摆放着三个花盆。这些花盆用竹篾扎制,并用各种色纸糊好,盆上插上各色纸花,盆里则插上蜡烛。2009年被列入南雄市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茶 花 灯
茶花灯: 康熙年间已存在于南亩,至今已有逾200年历史。,通常由5人组成,在龙头凤尾等配角退场后,主场由两茶女与一茶男演唱半小时至1小时,这种两旦一丑的形式与采茶戏中的“三脚班”相同。
83岁的卢道华老人。他是目前南雄少数系统掌握了茶花灯技艺的老人之一。一根扁担、一根麻绳、2个小竹凳,就令他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诙谐的“杂货郎”。老当益壮的卢老妙趣横生地扭动着腰臀,摇摇晃晃地迈起了螃蟹步,嘴里轻松活泼地哼唱着充满生活情趣的小调,一个走南闯北、狡猾幽默的杂货郎的形象顿时呈现在众人面前。2015年列入韶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双 龙 舞 双 狮
双龙舞双狮起源于清朝光绪三年左右,2007年被列入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由50人和双龙双狮组成,双龙的表演者全用高步(即站步),手舞龙把上下起伏,如跳四门、串四门等动作;双狮以鹰头狮出现,以威武矫健的舞姿为特点,如参拜神、狮舔尾等嬉耍、逗趣动作;双龙舞双狮队形变化多端,缠绕繁复,活、闹、摆鲜明突出。以艺人吴庆龄发起了舞狮头,配之以扛菩萨、装故事等形式来庆祝节日。
这种追求完美的匠心,
在物质横流的今天更多停留在传承的技艺里。
越来越少的人会愿意花一辈子的时间,来干一件事。
真心的希望这百年来的传承能够继续发扬光大!
标签:无丝快速接头
本站和 最新资讯 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本历史页面谨为网络历史索引,不代表被查询网站的即时页面。